|
时间终将会给予封神2公正的评判 |
|
惊天动地的理念,天花乱坠的提案,惨不忍睹的执行,落地出来鬼神共泣,广告人通病,个个都是 PPT 王者。 |
|
钱用在了刀背上,恨铁不成钢啊(纪录片可比正片好看 |
|
多好玩儿啊,多用心啊…… |
|
一种长期主义的感动。
实景搭建、庞大调度、工业管理,绿幕演戏的信念、天南地北的考察、跨越千日的努力。
可以看到创作时间线,发挥最好的是音乐(虽然2024年9-11月蒙柯卓兰和Gordy Haab部分才录制),缺点是导演稍微有点允许演员自由发挥了,以及高端体积捕捉技术(殷郊法身)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
|
看完这个幕后纪录片,更会觉得非常遗憾可惜!
感觉资金断裂、疫情阻碍确实带来了很多无法挽回的影响和损失。不过看得出来整个团队确实非常用心,也付出很多,所以按照马逆的说法,“写过程也要给分”来看,这个过程分还是有的。
另外,这个幕后纪录片确实比哪吒2的强多了,信息量也更足一些,时间戳也方便大家探寻电影制作的实际情况。
但是因为还是主要为了给电影做宣传,属于附属品,缺少更深入的一些挖掘,虽然涉及的领域很多,但是也都是挑一些代表性的简单说一下,没有太多展开。也没有好好地提一提这部电影的制作给整个产业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这本身也是一个遗憾。 |
|
回归 家园 |
|
关键信息,殷郊法相戏份加特效为2024年拍摄,当时棚拍为动作捕捉,这次花重金用了一个新技术,西岐一些部分也是补拍。目前看电影前半部分为原来设想,后边有剧情走向有大变化。 |
|
看到封神 2 的失败后再看这三部纪录片有些五味杂陈,不可否认全体剧组的努力,但还是希望好好打磨剧本 |
|
从这个纪录片就可以看出来这部片子为什么黄了,到了第二集了质子团的角色除了于适全部没有出现,甚至给马专门拍了一集都没有此沙和陈牧驰,无休无止就是那尔那茜,这是封神二,不是邓婵玉传啊! |
|
正片还没看,我却先把这个纪录片看了。尝试了几次添加条目都没成功,原来是有神仙小姐姐捷足先登了,创建了条目。先打个四星吧,至少这个纪录片让我对正片充满了好奇,我好想知道体积捕捉技术(volume capture)有多厉害。 |
|
整部片的最大问题就出在剧情上,另外不论从时间,还是从制作上,也都能看出法相特效有些赶工,但在好莱坞进行制作,真的不应该出现这种问题,不过其他方面的真的很完美,希望大家给第三部一个机会。 |
|
相比于第一部纪录片第二部纪录片基本上实锤了乌尔善二三两部根本没拍完,物料少的可怕,24年4月24陈才在洛杉矶体积捕捉,11月12日才去维也纳做音乐,各种赶工痕迹 |
|
魔家四将幕后都比正片精彩百倍。 |
|
挺唏嘘的,所有演员和创作人员都很用心,但是成品却不尽如人意,说到底 剧本为王。还是会期待第三部的,希望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不能,就把第一部当成一个美好的梦吧…… |
|
工作组继承了第一部纪录片中的工匠精神,但不知道是不是疫情原因,一些工作做得已经没有第一部幕后那么精致了。其实纪录片应该多展示一下原声带这一电影加分项的制作。
很多弹幕表示制作团队很有心,但剧本真的很差。纪录片也知道这一点,小心翼翼地避开了编剧的“打磨”过程。封神作为三部曲是需要连续的剧情和人物来进行过渡的。第二部在主角上的偏离实际上应该算作是封神之邓婵玉外传。邓婵玉在片头出现又在片尾牺牲,这个重笔勾勒的人物在前后两部都发生了断裂。这样不仅使很多与之相关的主线剧情全部“报废”使得有效推进不足,也让第二部的孤立感显得很强。最后剧本拖沓的负面情绪带来的长尾效应导致了舆论崩塌。
封神选择把镜头从神仙过渡给人我觉得没有任何问题。现今影片的舆论总是围绕着民族主义话题站队打架,但愿这只是暂时的时代情绪。 |
|
第一部纪录片里基本每个环节都能令我触动,确实最后呈现的成片效果也很好;但第二部的纪录片看着就很生气,我感觉乌尔善对于巨人的想象太表面了。妲己参考狐狸的设计非常妙,因为她本身就是狐妖,雷震子我也相对可以理解,但是魔家四将为什么要参考动物啊?人家是“将”啊,做将领的参考大猩猩,参考的还不是《猩球崛起》而是《金刚》,我真服了。那么笨拙愚蠢做什么将领啊,巨人就一定得是连跑带颠的傻大个儿吗?殷郊也是,殷郊的问题都不止是特效的事了,陈牧驰演三种表情的时候也是呆板地放大那三种情绪,僵硬的肢体动作也是导演要求的,乌尔善和巨人有仇吗?但最后关于音乐的部分还是蛮打动我的 |
|
之前刚上线时还没有条目的,当时就看了,现在有条目了,补上标记。
从纪录片可以看出,补拍并未影响到剧情走向,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也基本都是谣言,主创也进行否定了。当然电影背后不知道有没有影响到剪辑重心,这不太清楚。补拍的重点是殷郊法相的特效,居然还是专门去美国弄的,但最后呈现的配色、质感、表情设计,实在不尽如人意,各网友对此二创后还显得颇具喜剧色彩,居然成为一个乐子了。
作为大制作的重工业片,我觉得是用了心的,很多设计也想了创意和解法,邓婵玉最后选择的头饰和发型真的太合适了。我在想,即便我知道片子绝对低于预期,也一定会选择去看,而且是尽早看。 |
|
成功见到本条目都算得上是一番曲折,真觉得有时候生活还挺讽刺的,同样出自封神世界观的两部电影,一部号称对标指环王,一部则专注讲灵珠魔丸cp故事,最后竟然会面对截然相反的情况。一部票房口碑表现平平,另一部不仅被央视选上元宵晚会更是成为全球电影票房前几位的有力竞争者,甚至演变为“升国旗”的旗杆子。有一说一,现在盛行的这种拍摄幕后纪录片作为影片宣传物料的做法已经让人开始感到厌倦了。不过这部没有,因为那尔那西还是不错,希望她坚守底线没有便宜于适那混蛋小子。 |
|
看哭了好几次,希望时间能给出公正的评价 |
|
成片一塌糊涂,但是纪录片本身是好看的,五星只给纪录片本身。 |
|
挺好,道具不错,音乐不错,邓婵玉这个演员也不错。 |
|
动作戏的训练看出演员确实很拼,邓婵玉这个演员选得极好,精气神很足。音乐也很用心。魔家四将这么缩小比例拍摄就很难和哪吒杨戬这种真人打上架了,漫威绿巨人那种拍法不是早就有了么?太遗憾了。殷郊法相竟然是真人动捕的,能量体应该更加灵动飘逸,落实得很糟糕。 |
|
看了幕后只觉得成片展现出来是那样而可惜。 |
|
先看了这个纪录片,看幕后其实大概就能猜到正片了。而且还有就是,电影应该是在正片里铺内容而不是出个幕后,告诉观众我们如何如何。 |
|
说得这么牛逼,为啥出来效果还那么塑料(演员的动作戏和配乐是很棒的 |
|
看得出来大多数工作人员还是很用心地在制作这边电影,服化道布景音乐都很好,关键是剧情! |
|
7.0 想要什么很重要 |
|
幕后是幕后 影视工业化不容易。剧本需要打磨啊,认知需要提高。 |
|
没看正片,但我看了纪录片 |
|
作为一个影视相关从业者,这个纪录片真的挺涨知识的,也感受到了封神剧组的诚意与精益求精。私以为纪录片中呈现的殷郊法相概念设计要优于成片中的,更加孔武有力,希望下一部改进得更好吧! |
|
制作用心 但剧本差…一直捧邓婵玉,不知道大家想看什么吗,封神第二部和第一部割裂严重..完全不是一个水平 |
|
希望在网上作出黑评的人都能来看看这部纪录片,封神依旧。 |
|
虽然…但幕后工作还是很专业的,第三部赶紧上吧。 |
|
没办法 第二部就是比第一部差很多 |
|
制作很用心,演员很辛苦。 |
|
对于置景道具 文化背景挖掘 演员技能的提升 的用心都是很好很好的
但是剧本不尽人意也是真的 好好打磨情节好吗
希望23年夏不只是一个虚幻的梦境 第三部可以好好做吗 |
|
两点不太理解:
1. 要是殷郊法相真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那么难题,为啥要等24年才去CG(人家雷震子19年早早就去了)?
2.邓婵玉的家常服上妆是19年拍的,但篝火又是24年补的,这种剧情有什么值得断层? |
|
唉,从映前的几个亿预售、众人期待到映后票房口碑双崩盘,封神第二部真是让人唏嘘。
纪录片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建西岐城是很用心,但不知花费多少,影片最需要预算的特效拉垮了,战争戏场面也小,是不是预算分配上因小失大。搭棚景完全没必要,打野猪这段就是废戏。纪录片中邓婵玉的比重也非常大,从最开始第二部剧本把讲邓婵玉以及她和姬发的故事作为核心就错了。缺少阐截两教的刻画、削弱斗阵斗法的比重、没有第一部那样鲜明的群像塑造让第二部视野狭小且内容单薄。
目前从剧本走向、前期物料、资金支持、市场舆论看,非常担心第三部的质量以及上映的可能性。在大银幕上看到万仙阵、番天印、九龙神火罩这些概念,终究只是幻想了。完成神话史诗三部曲这种体量的项目太难了,有一个维度拉垮都难成。封神第二部最大的短板是剧本。 |
|
幕后还是熟悉的味道,一切不知道是从什么环节开始错位的。一年半前的那个暑期,和姬发骑雪龙驹回西岐的画面,一起被朝阳裹成了琥珀,但角色、电影、观众,好像都马不停蹄地分头向前走了。我的遗憾是这个。
第三部加油。 |
|
比正片好看很多.
正月初一看完就发现连贯性差很多,缺东西,这样的剪辑很影响剧情的侧重,至于缘由就不去猜了。
主干剧情倒觉得问题不是特别大,还是坚持剪辑侧重的观点,很期望第二部出一个经过精心打磨的版本,但我觉得希望不大,素材没做后期,也可能剧情有用的素材是废片。
总的来说只能是遗憾吧。毕竟这项目成了就是神,砸了就是现在这样。更多的是给从业人员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