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啊灵啊!我是盲盒观影的,惊讶于哪个青年导演成熟度这么高,出来一看是坂本龙一的儿子,难怪了...审美很好,感情也非常细腻。一群拒绝守规矩的“坏孩子”的青春白描,国产青春片我从来没看过能把一群“校园混混”拍得这么招人喜欢的,角色有主次之分,但每个孩子都很有个性很生动(比如矮个子小男生毕业典礼上衣服背后嘲讽校长的图案,小男生跟会说点中文有点野性的女孩也很好磕),留白很多,但意思都传达到位了。对zz议题、多种族融合、都市留守少年心理的关注,通过监控事件(人家是软科幻但我们这已经成为现实了)对社会权力的隐喻和讽刺,主题很多很大但又没有生硬的说教味,有属于年轻人的稚拙和冲动,音乐元素和选曲品位就更不用说了,有他爹的无敌曲库优势。90后的空音央前途无量啊 |
|
这完全是香港…然后我要说,“不合时宜”喊出警察维护权贵的女生有独立思考,只搞音乐和微小反抗的竹马有独立思考,唯独听了一轮键政就觉得自己有独立思考了的男主没有独立思考,但是呢还这么年轻,所以也是一种happy ending |
|
【平遥电影展展映】亚洲首映。作为导演首作相当成熟。视听语言和音乐设计相当不俗。一群青年新演员的状态也很好,演技之出色令人羡慕。当日本变成反乌托邦化的另一个香港,当政府利用不存在的“未来超大地震”为借口施行独裁化政策,当外国移民后代备受官方和民间的歧视。当中学的学生每天被监控摄像头监视、处分。反抗终会爆发。从奋起,分化,到妥协、离别,空音央用相对较低的成本成功塑造了独裁化的日本,完整呈现了一场小小的学生革命。结局远称不上圆满,国家的前途仍然未卜,至少友情还在。电影关于青春、教育、政治、移民,但就是一点也不科幻。看到前些天某地中学生因为晚上11点上厕所而获学校重大违纪处分。不禁感慨:空音央拍的是虚构架空的近未来日本,但却也正是现在的中国。只是没有学生挺身而出反抗。四星半 |
|
第一部剧情片能搞成这样相当不容易了!当校园题材完全够看,人物之间的塑造足够细腻动人,几个灵光乍现的段落也足够惊喜,没有日式霸凌简直大快人心,学生运动的部分恍惚间让人想起《冰菓》… |
|
以少年的个人选择应对了看似对六十年代学运的招魂,影像成熟老练精准到让人惊异,对建筑空间和城市氛围的捕捉是近年日影的大惊喜。即便对右翼大环境的讽刺有点幼稚,也盖不住最后一帧镜头剪辑传达出的清爽、幽默,这正是那个打动人的坚毅内核。看完会让人特别期待导演以后的作品。 |
|
HKAFF 2024 @ PE|7+,观感还挺复杂但肯定不讨厌。作为剧情长片首作节奏还是有些怪线索也有些散,而且又有一种“你想象的敌托邦再恶劣千百倍才是我生活的现实”的落差感。但很多表达小巧思很讨喜,演员的青春感也再到位不过了。完全没有日式青春片那种拧巴感因为主创的文化背景完全不一样(我不把空音央视为典型日本导演),这很好👌导演也说自己不是想传递message只是想拍出自己青春记忆里那种感觉,OK。映后问了一个问题,get到签名合影。空音央真的非常非常chill一人,好感度爆增。顺便爱嗑幼驯染产品的有福了!主角好友组戏内好嗑戏外直接同居了……啧啧啧啧(乱笑 |
|
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谣言四起,仇恨在日朝鲜人和华人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借机发起屠杀,史称东瀛惨案;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和东电隐瞒情况延误时机,造成七级核泄漏事故;不久的未来,南海海槽大地震将席卷日本。在日本,地震是普通民众的危机,也是当权者施行控制的借口,如果不反思历史,当危机来临时,法西斯未必不卷土重来。空音央从地震危机尤其是上述三场地震获得灵感,将这种情绪与自己的高中生活结合,创作出这部近未来反乌托邦青春片。在导演的镜头中,有人是青春的热血者,他们呐喊着,在呐喊中反抗,也有人是青春的悲观者,他们沉默着,最后在沉默中爆发,但不管是谁,他们都迷茫过,愤怒过,抗争过也失去过,他们的青春是什么样子,社会就是什么样子。最后想说导演选择的音乐与问答时的低音炮都太好听了#HKAFF |
|
美国自由左派政治的漂浮感与国际学校的青春感性相结合还是挺对劲的,这种第一世界的“幼稚反叛”(非贬义词)对普罗大众来说也代表了“近未来”这种模棱两可的时间性本身。而对移民寄予政治期待的态度则可以视作是日本90年代亚洲主义的后全球化时代变种,在直视现实经验的同时也隐含一种东方主义的危险。更加令人遗憾的是长片体裁将影像整体让渡给了故事,只在某些瞬间短暂体现了Sora上佳的直觉(如其对建筑空间的体察——生涯最佳作品莫若为石卷再生艺术节创作的《Seachange》)。此外,在极度相似的背景设定和政治表达之上,作为本片预演的短片《Sugar Glass Bottle》做的似乎更为高明,使得本片在创作层面反而近乎停滞。好在其中仍不乏佳句,尤其是开篇¥ØU$UK€ ¥UK1MAT$U的打碟现场和结尾静止的描写还是可以看上很多次。 |
|
挺漂亮的电影,声音空间节奏表演都不错,可惜宣传方式错了。读了导演几个采访,感觉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很幼稚,刻薄点形容就是有股“兔兔那么可怜,怎么可以吃兔兔”的天真无邪感,不过也有可能因为他是想和十几岁的观众对话吧,期待导演的后续。最后还是遗憾下,近年仍没出现什么真正残酷的青春电影。 |
|
最后套用了一个《超级坏》式的结尾,所以整体其实仍是一部青春片。而涉及到的那些近未来、末世话题、对政治的参与以及成人世界的反抗等等,都是为这个青春话题服务的,基本还是友情、爱情、步入成年的困惑、存在感等常规话题。不过音乐用得真挺好的。 |
|
在这样一个全世界右倾的时代去怀念一群战后的左翼学生还真是让人感动。一想到导演是教授的儿子,就觉得更动人了。真是如父如子啊! |
|
#10676. #8th PYIFF# 卧虎-评审团奖。前入围2024威尼斯地平线。蛮好的青春片,跟《大逃杀》可以连着看的、以学校提喻社会的构思,青春片+政治议题,犬儒式的“政治冷感”甚至比“青春热血”写得还到位,同时也处理了“在日韩国人”的议题。“近未来”对日本国家集权的想象甚至在2024年8月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中几乎成了现实。音乐……真是教授遗风,和弦、节奏型和效果器都一样…… |
|
青春之美在于孤独、团结、反抗,好动人,想到《孤独六讲》中的革命孤独。视听语言携着故事渐进,从电音给人的浮躁逐步深入,挖到很深的议题。青年也许有迷惘,但直觉是更强大的导航,使人生出自我,Kou成为Kou、Yuta成为Yuta。
最厉害的是铺陈,不疾不徐,好多慢镜头、信步闲笔,真奢侈。爱情与友情像或明或暗的光,散落各处,酒馆黄色的光打在女孩激情澎湃的脸上,理想放光芒的样子。
空音央理解青春的美在于这种各种可能交织的复杂性,它什么都能接纳,但每个人走出的路又如此排他。在Kou心系更大环境、在长廊上向外观看,Yuta经过他身后,那一幕Yuta的胸口仿佛涌起了风,那么宽广,没有除了爱之外的任何东西。结局令人想到坂本龙一的“音乐即自由”,少年时代无私而纯粹。走过同一段路,走上不同的路,也不会成为陌路人。 |
|
牛牛牛,看得汗毛乍立,地平线最佳预定。作为剧情长片首作,无论是影像还是剧作控制力都非常惊人,还有难得的幽默感。感觉空音央和三宅唱应该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p.s. 这配乐真的泪目,感觉得到坂本龙一真传了 |
|
好久没看到让我在乎的青春片,哪怕许多桥段如此老套,但它让我成功回到了某种身份政治的舒适圈和一种老派的对民主与觉醒的厚望。到底哪部分属于未来呢?至少灾难的阴影、右翼政党以及在“单一民族”的制度之下涌动的多元文化早已成现实,而监控和意识形态的暴力冲突或许在日本还没有体现为如此强势的入侵,但它也属于当下(和别处)远多过未来。也许只是导演在 Fumi 身上寄托了学运的幽灵,而心诚者想要笃信幽灵在被召唤的路上,(“日本”)年轻人终被附身并非空想,于是有“近未来”。原声比画面要恢弘悲怆得多,影像不乏灵气逼人的片段,虽然也偶有拖沓,但对青春感的处理又很得当。Kou 从头到脚简直是商业 BL漫画的体育社团梦中情攻!比无数耽改的选角强一万倍! |
|
你们日本左派影人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当年大岛渚们的凌厉影像与尖锐态度,到如今只有符号化的假人空喊口号,对于极权社会过家家似的幼稚想象,以及对杨德昌式镜头语言的肤浅模仿,甚至连配乐都是对乃父的东施效颦。果然是个在美国长大的日本人回国拍出来的近乎玄幻片 |
|
表象的问题和解决方式,混乱的多元,错误的想象。青春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我还以为这已经是一件大家都认同的事情。 |
|
今年威尼斯个人最爱,处女剧情长片竟然就拍出了这么好看又引人深思的反乌托邦电影。
以高中生的日常切入,视听语言的灵气、呼吸感和对人物关系的处理绝不输三宅唱,音乐品味更无需多言,开头还有我很喜欢的DJ本色出演的小彩蛋:) 将对六十年代学运的回望和对当下的讽刺、对未来的忧虑细密串联,青春片的浓郁色彩与政治惊悚氛围既对撞又完美平衡,好多幽默感细节、美学流动的画面和灵动的音乐填充全片,要素满而不溢,这就是电影啊。
空音央对政治不仅有深刻的理解,更懂得如何举重若轻地将其融入电影表达:那些权力对个体日常生活肌理的侵蚀,学生们在运动中的瓦解与分化……看完就理解何以花七年时间打磨剧本。
看空音央的IG,他一直在积极为巴勒斯坦发声,真的是一个很有爱、充满理想主义和行动力的人,非常非常期待他的未来作品。 |
|
#PYIFF8 小城之春 個人傾向「社會議題」的電影,從空音央到圓滿結局都很契合我的興趣。生活絕不是真空的,空音央能夠敏感地捕捉到高中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政治監控,又將希望寄託於年輕人身上。而現實是,面對生活與政治,人會作出不同的抉擇,個人的未來與國家的政治毫無預兆地交織一起,使得青春題材超越了它原有的純潔,令人沉入日本的複雜性當中。觀影時會想起很多現實,這不只是日本的現狀,也是 |
|
总期待着在他的创作上看到教授的影迹,而超出期待的是不光看到了,还是两面:如同年轻YMO时期的狂狷不羁,和老年极简主义的沉稳优雅。不是MV电影,更不是掉书袋,而是将原创电子乐章的精髓都融入学生的神识当中,成为奔跑追随的引线。近未来的背景为反叛镀上科技面纱,woken文化的引入埋下分道扬镳的伏笔。雕刻时光(头顶撞灯的摇摆;擂在胸口的停顿)接近首作水准的上限,空音央将顺理成章地成为日本下一位重要作者。晚场虽然赶路痛苦,但惊喜不少 |
|
#平遥#很干净。时间性,身体性。音乐部分不知道是否用了父亲坂本龙一生前的作品。两段影子对话隐喻饶有趣味。对政治运动的轻轻触碰。 |
|
#HKAFF 「如果我和你在大學相遇?還會不會成為朋友?」其實在台上yuta往下看kou的那一眼就已經有好強烈的farewell氣息:我在抓著你的同時已經準備放手了。可惜ending scene的定格畫面也終究會流動,我們分別,然後各自成為大人。
導演本人對東亞學生生活的不熟悉並沒有使這部電影在表達上形成退卻,對這一貌似是缺陷的利用反而促使他打造出了一個懸浮在日本文化背景之上的青少年異托邦,使其有別於傳統日本青春映畫,但青春期中情感流動所產生的resonance仍然是普遍適用的。 |
|
8th PYIFF.04@1号厅。4.5。可能是本届最佳。青春片如不以恋爱为情节重心,成为某种意义上政治电影本来就是必然的归途。也只有在这个道口,他们的政治行动来自最自然的联结、最纯洁的激情和最洒脱的疼痛,而有可能迎来一个“圆满”结局,哪怕只是暂时的。海报或结局下一帧,可能就分道扬镳、各自远航。“如果成为校长那样的人,你要杀了我。”想起《台风俱乐部》。还有《大逃杀》《福田村事件》…空音央就这样轻巧自如地撬动了日本丰富的社会议题和历史传统。那些日常幽默或政治惊悚的段落,已见出处理不同类型片的才华。不知道音乐是否取自教授的未发布demo,太像了。 |
|
weslyan的哲学和电影学double majors,出生在纽约长在布鲁克林和东京,多么希望所有的二代都可以像空音央一样不辜负这些左派的标签。 |
|
在威尼斯至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作为剧情片首作,空音央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导演能力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有灵气。近未来软科幻的设定下讨论的其实是现在右翼不断崛起下的移民问题,借用高中生的身份将这个沉重的话题没有非常深入地讨论而是展示了不同青年人的切片。最喜欢的片段是离开学校的男生在打工的乐器店里谈着悲伤的音乐,店主说我们搞一些轻快的音乐吧,随后她像DJ一样放起了歌三个人一起在乐器店跳舞,看到这个片段哭了出来。如果教育体制内你无法保持自己的良知和自由,也许脱离这个世界也不一定是坏事。 |
|
#8th PYIFF# 二代挺争气,拍了个日本擅长题材——“社会思想实验+青春残酷物语”。近未来设定,但怎么看怎么像现在进行时,或过去完成时。尤其第一幕,几个青少年去酒吧,被一个说着中国话的人拦下,要查证,我PTSD立马犯了,这是查健康码吗?
完整度挺高的,尽管设定本身有点简单直白,但这也是这种社科高概念电影通病,为了获得某种洞见,必须把复杂社会进行简化提纯。
不过在这之下,影片对于权力运作机制的揭露,还是相当清晰,从制造灾难、树立敌人,到维持谎言,压制言论,形成闭环,通通都在不易察觉中施行。
最后的中二热血落点,略无感,有点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意思。定格画面像个延宕的尾音,唱出了少年情谊。 |
|
政治电影,甚至有点酷儿意味。近未来,对监控的反对演变成部分的学运,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未来是当下的寓言。似是而非的关系,借政治和主义的链接,含混地掩去、让位,同性和异性,放置回青春的集体。男朋友,女朋友。一个教会我左翼,一个教会我亲密,我面向你,面向政治的责任与善良的勇气,我背对你,背对涌流的情谊和懦弱的不举。当然是非常类型化地发生,等剧情的起承转合过去,圆满结局是最寻常的别离。为了保护你,为了爱着你,为了你为了你,我们走向天桥的两边,要上班的去上学,要上学的去上班,记得当时模糊地叫过“我爱你”,那是若无其事地冲着你的背影。我们共同地走进河流里,共同地趋近政治的左翼,尽管以不同的方式,以或高或低的声音。青春过去后,我们会否认这是种酷儿的东西,说一次我爱你是友谊,说两次会意味不明,我一再望着你。 |
|
映後談了關於聲音以及字幕的製作,想起了一些當時看惠子字幕版的感受,想看導演和三宅對談 |
|
釜山电影节看的,有些人看完了无动于衷,有些人看完了百感交集。 |
|
看看人家隔壁在拍什么。十八岁残酷的青春物语。种族移民叛逆抗议离别爱情暧昧。犹太是在暗恋幸吧?学说话很日常很可爱很好笑。影子质问,时光定格很美。男主幸,好高好帅好有范,看好你。 |
|
各种泪目😭😢 |
|
SGIFF 我们小时候交朋友不会考虑你是支持俄还是乌,是巴还是以,是清零还是放开这些有的没的,一起上学一起放学有个共同的爱好就足够了。 |
|
作为反乌托邦电影,议题太过时;作为政治电影,有点幼稚;作为青春电影,情感太局促。视听构思是精雕细琢的,设计感强到框住了表演,一部有怀乡气息的复古昭和电影,脉络上甚至承接了70年代大岛渚。但精神气质挥之不去虚无和游戏感,是导演的青涩,也是时代的浮皮潦草。 |
|
结尾场景(即主海报图),起音乐处莫名穿越了《坏孩子的天空》,近未来的背景设定,是穿越回了一世代霓虹文青,魂牵梦萦的1960s街头。不过,总体质感,还是更神似“好孩子的课堂”。 |
|
整体还是喜欢的,虽然观感有点复杂,所谓“近未来”也是一种和现在生活的世界混杂的感觉,政治表达略显天真直接,设定也不是很霓虹。。很喜欢野生状态的演员们,还可以磕糖,摄影配乐都很美,感慨城市拍得真好看,片尾一看是神户,哭了。。 |
|
欢乐,感伤,激昂,又归于惆怅。如何形容这样一段互相爱怜又随时发生变化的关系,步调的落差可以被轻步赶上,路口的分岔在等对方的反应,青春的赞歌里昂扬前行又同时保持期望。融入的其它议题仅作为插曲,部分时候用来表现两名男主价值观的出入。opus里显得有些多动的镜头在这里都成为了加分项,更多表述了日常中隐藏的危险如何伺机而动,而科技产物已经代替了真正的恐怖。 |
|
有著好看的圖像和準確的氛圍營造,無論是音樂、夜晚和近未來末日式的城市景觀,還是青年們的動作、姿態(尤其是律動、奔跑和沈默的時候),都彷彿蒙上一層傷感的薄霧,既感到遙遠又讓人無端想起一些來自於過去的時刻。寓言式的敘事和想像削弱了一些人物的弧光,好在對悠太和洸的塑造還算成功,節奏也把握地比較精準。不知是否是有意講述這樣一場「幼稚的反抗」,但並不質疑其中的嚴肅性,即使對於規訓和威權政治的刻畫尚且比較缺乏想像力,但也在某些層面上揭露了體制與個人之間的永恆矛盾和其複雜性,並依然感動於一些年輕的力量,而且想要永遠去切身地踐行。導演也挺Palestine🥹@61 金馬 |
|
【4】尽管不乏幽冥般的时刻,却看不到明显的日影代际传承,而是将美式独立电影的语汇注入东亚问题讨论,创造了一个极简的赛博朋克世界,却又有闪光般的青春烂漫。校园与社会生态同构,揭穿钢筋水泥下无孔不入的政治恐怖,留下过目难忘的阴影和线条。 w/c |
|
@恋爱电影馆
达不到空音央这种水准的都不配被称作星二代昂~ |
|
高中生青春片的体量里塞了很多议题,所以即使呈现的视角观点略显得稚嫩,也因为主体是学生而能原谅一切。很惊喜的长片首作,很不日本,只是正好拍成了日语而已。非常好奇空音央接下来的长片作品了。 |
|
好幽默的一大坨…兴奋又廉价的…呕吐物
转场都是硬切的,声音设计是没有的,表演是不在一个genre的,什么都想讲但是什么都是讲不清楚的 |
|
有一部分的配音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坂本龙一,在片尾找了许久,查豆瓣才发现是他儿子。在我以为会分崩离析的时刻,主角都选择了对方,让我狠狠磕到。长大就是会分道扬镳,这让青春期无条件的友情更加珍贵。 |
|
前幾天又看一遍,在光點華山,銀幕比較小,感覺沒有上次那麼好了,但當然還是很好很好。之所以提銀幕的大小,是因為之前在金馬看戀戀風塵,和電腦看是兩件事情,巨大的震撼,你可以意識到攝影機背後那個人的胸懷,格局,甚至內心深處的氣息。空音央有非常珍貴且罕見的品質——技巧,輕盈感,真誠,品味,90後導演裡沒有比得上的。相形之下,魏書鈞什麼的,都顯得像是假貨,是村口的那種鮮豔的充氣拱門。空音央,在我心中,是和阿莉切一個級別的創作者,都因某種健康的獨一無二,而前途無量。 |
|
左翼童话,看似近未来,拍的实则是历史轮回中的抗争新一代。空音央的调度能力是极好的,但里子还是日影最流行且擅长的恶童叙事,欠缺一些革命性的思考。关键有些桥段中,导演不是看不到事态的复杂,而是不愿承认这种复杂。可惜了,离佳作就差一口气,最终是日式的大院子弟习气拖累了自己。 |
|
擁有80年代日影的風韻,內裡卻脫胎換骨成了像是別種文化的風物。吃他國風的食物,在母語國家裡做異鄉人,永遠在techno裡尋找著同類人的懷抱,即使自己對自己的定義永遠是稍縱即逝的一瞬想法,一瞬決定成為英雄,一瞬決定默默負罪,在社會的easy版裡用糖果子彈去弄穿其實並不在意的東西,再用一瞬決定讓一切過去。就必須是要講是今年最令人驚異的日本新人導演首作,甚至可以不限制在“日本電影”以內。除了兩位男主之外,祷キララ的表現也令人興奮。猛到幾乎年度前三。 |
|
足够重要的电影;工整设计大过幽微暧昧,毕业骊歌与如此时代,但政治无法不旗帜鲜明,且反抗的就是如此的无政治性;想想别人当成政治惊悚的素材是这边的非新鲜事,幽咱一默了 |
|
#2024LFF#【-】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物理黑暗的日本电影了,尤其还是青春题材。在“恶童叙事”和“青春残酷物语”方面日本已然领先世界。这部电影宛如24年前大逃杀的校园内版本,虽不是杀戮但透过几个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展示了日本社会的问题,依旧是小切入点,但也并非展现政治立场的左右之分。某种程度上连倾向都没有,只是青年的烦恼和对人生的态度,有只愿意边拖地边搞纯爱的,也有愿意为了维持友情觉得好玩的,当然也有切实想要“推翻旧日主宰”的,但究其根本还是替未来的人表达,展现新一代思考,在我看来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电影,或许拍出了真正的近未来📽️ |
|
青春的终点是找到能为之付出和努力的未来,即便在岔路互相分别也是圆满的结局。//关于身份认同、政治、历史背景、青春的元素融合起来点到为止,定格的形式加上出彩的配乐给足观众想象空间。//钢琴曲是悲调,电子乐是轻快的音乐,也是令人沉浸且麻木的。 |
|
#scf 开头和结尾很美,政治表达有点幼稚。有的段落十分接近风柜时期的侯孝贤风格。 |
|
关乎近现代的科幻世界氛围,有一种别致的魅力,从一开始就似在告诉大家「明天不会更好」。肆意青春的洒脱美好,营造出令人羡慕,甚至是感动的氛围。而玩笑爆发的突然管束,打破了这份肆意的宁静,毁灭着绽放的花朵。面对管束油然而生的反抗,加重,形成了政治指向的表达。而「外籍」的身份认同,又让这份专制从校园走向社会。对政治抑郁的产生与描写是举重若轻的。玩笑对抗,强压屈服,游行静坐,那些表达又是多么的顺理成章,可奋起的青年们又怎能轻易敌过那帮老油条。
两位男主的友谊形成一种暧昧和对照,你以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也许一直都是你坚强的后盾。影片结束在两人的Happyend中的确很美好,可未来还会是圆满结局吗?一个美好又残酷的青春末世物语。
#21st HKAFF-PE-导演映后谈-2024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