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怎么喜欢《流浪地球2》,但很喜欢这部纪录片。一国的电影工业水平是由从业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整体工业供应水平、管理能力和文化号召力等大量变量组合起来的复杂钝感方程,每个变量的增长背后都有无数人的努力,许多许多变量的增长,才能让等号另一边的结果艰难地前进一点点。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中国电影工业步步为营的前行,而纪录片本身也是这点滴进步的一部分。而且特别适合中学生观看,我们从小看了迪士尼吉卜力庵野秀明押井守如何造梦,今天的中小学生有机会看看他们成长的同时,中国的电影人是怎么把事情办了的,这种来自身边的感召力会让孩子们「Dare to dream」。 |
|
没想到是这么丰富,这么具有叙事性的一部纪录片!无数个小故事组成的工业化图景,让庞大制作团队幕后的每一个人重新成为了电影的主角,有笑有泪,还有中国近百年的科幻历史穿插叙述,拍的真的太好了,很多镜头都很美,为大荧幕制作的纪录片,加油!希望排片多起来,强烈推荐! |
|
票房只有48万,纯花钱支持一下,没想到还是值得看看的。不只是《流浪地球2》的片场花絮,还可被当成一部“元电影”,从中窥见国产电影工业化发展的缩影。实施“中大型企业”的管理,各司其职,虽然没有那么顺利,但至少每次出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美术部门是其中的重点,简直是一支大型的“万能装修施工队”。科幻的想象力可以是“飞”的,但落到世界观和具体细节上,必须得“实”下来。郭帆在镜头前说,拍摄过程里“很多时候都是唉,但都是为了最后那一点点爱”,想必也是很多电影人的心声。幕后创作者的这500多天,值得被纪录、被大家看见。 |
|
感动!看到的不仅仅是幕后记录,更是把“中国科幻”这个艺术形式从最初的文字创作,到跨上大银幕走过的这一百多年凝练在了一起。电影既没有为谁歌功颂德,也没有替谁叫苦叫屈,就是踏实地记录、呈现,然后让观众被这群为梦想奋斗的人所感染。 |
|
幕后比正片更好看23333 |
|
认真的人做好电影。对于纪录片的好感基本是来源于原作。电影幕后故事。剧情分两部分,1中国科幻的历史
2电影制作的细节,电影前期使用虚拟拍摄节约时间。道具细节,黑鹰直升机道具重新搭一个模型再做破坏效果,太空电梯的细节,联合国场景细节,ui细节,新摄影设备泰坦的技术学习,实拍完成后特效镜头制作细节,预告片发出之后,连夜特效镜头修改。
|
|
确实感受到电影工业的刺激和美丽。在草台班子的世界,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能起到拉动整个工业进步的作用,很了不起。很想看郭帆和诺兰对谈啊。 |
|
淘票票CGV买三送一的兑换券选了这部,结合中国科幻和中国科幻电影的部分还挺喜欢的,拍摄纪录本身看到后面竟然有点尴尬的感觉,可能一是我知道“中国影视人”什么文化程度让他们引领下一代梦想真有这个“工业素质”吗?二就还是“影视工业化”这个团队一直在做的事,但是纪录片看下来好像有如今的成果主要还是“人海战术”和“连轴转”的刻苦坚持,没看到工业化真的在工期紧张、科学管理上给最终成果起了多大作用,当然可能目前中国影视发展水平这里的“工业化”主要用于安全保障和降低风险了吧,“出活儿”的部分还是传统手艺坊的优势弄出来的。 |
|
看纪录片之前,觉得郭帆导演很辛苦;看完纪录片后,觉得龚老板最苦。 |
|
【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电影制作是真的难,很多东西要靠自己探索,纪录片介绍的还算比较全面。主创人员也确实用心,才有了流浪地球今天的成绩。也不知道说什么,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吧。 |
|
点映场的连线还是有些信息量的。纪录片本身除了少部分电影上映宣传期时已经公布的细节,剩下的全是干货。把上海堡垒加进去虽然合理但是搞笑。好消息戴头盔那一段没记错的话应该最后没用在正片里,类似戏份的主角也换了,值得一看再看。 |
|
叹为观止,真正的电影工业。 |
|
倒叙的解构思路,与中国“科幻”这一名词的诞生相结合,素材选取上略显中规中矩,但也足够点燃《流浪地球》系列影迷的血脉。视听制作层面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非常高规格,甚至是这个中秋档质量最好的院线新片。 |
|
真的能完全理解达叔的感受了,华哥大概也是这样吧,当年港片最大的大制作大概也就是成龙的那些国际大片了,但还是靠action jump hospital。希望中国电影可以越来越好。 |
|
纪录片意外比正片好看,比较喜欢的一点是主创团队先预拍摄一遍,之后再正式拍摄,这样可以减少试错成本,当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天气影响,比如拍摄设备出问题等等,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每次解决后都会使团队更进一步,无形中也推动着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科幻电影带来新的可能,也感谢郭帆导演和流浪地球团队带给我们这么一部精彩的科幻电影,正因为有你们的昼夜付出和无尽探索,《流浪地球2》才变得更有意义,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才会更好 |
|
和采访、幕后书的内容互有交叠,厅里气氛欢乐,鼓掌大笑,小破球3加油! |
|
过程很苦,结果很甜。路演的时候,郭帆带着剧组进学校真是神来之笔,看着各个年龄段学生对电影的反馈,电影人在片场付出一切的意义有了一张张具象的脸。 |
|
有趣又认真的团队,做什么都会做得很好。帆子辛苦了,任何环节都是事无巨细。科幻时间线出现《上海堡垒》的时候全场爆笑hhhhhhhh |
|
流浪地球不止是作品本身,对电影产业技术方法管理等多方面的进步都有贡献,果真热爱和使命感是最有动力的,连纪录片的制作水平和质感成色都比某些厚脸皮自称是电影霸占影院资源败坏观众热情的垃圾要强好几个层级。为流浪地球点赞 20240916@中华城 |
|
印象最深的是刘德华说“我突然找到了心中的那团火”对我来说就是科幻的火焰,人类想象力和生产力是科幻之火的不竭动力。 |
|
妲己,这份子钱随到位了哈。
就是会共情这种理想主义出发,现实主义办成的事迹。 |
|
小破球真的很了不起,看了幕后感慨万千热泪盈眶,回去再看一遍球2! |
|
2024.09.13,北京首映礼,党史馆中影。纵观中影史尤其是科幻类型片来说,球2的服化道及视效制作已经达到重工业生产级别,传递的人类MING运共同体价值观已完全具有西方“普世”的影响力,国际性和划时代性是兼具的。映后交流得知,纪录片原素材几乎详尽保留下球2创作中的每一处瓶颈和每一步探索,这对于球2本身以及中国未来科幻电影工业来说都可谓极具价值。 |
|
中国科幻发展的历程,正对应了中国工业化的历程,没有胸中那一团火焰,没有脚踏实地的付出,哪来星辰大海的征途。 |
|
最难能可贵的是,不再像往常一样只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导演和几个光鲜亮丽的明星对着电影侃侃而谈。哪怕是不了解电影制作的观众,在本片中也能看到——正片结束后的人员表,化作几千名辛勤工作的男女老少。
作为一个平设,在大银幕上看到导演也会为了一个字间距急得焦头烂额,我的眼泪就不知不觉落下来了。
剧组没有选择利用起“国产”的道德绑架、没有乘上舆论就此躺着盆满钵满。
他们绝不回头吃老本,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在成片中微不足道细节。哪怕是自己的短板,也要用尽心思做到极致,而不是生硬留下一句我们第一次,请包容。
坐拥巨量资源的大导演不愿做,但郭帆这个“三流小导演”,在大家都觉得可以再等等的时候,勇敢冒险。短短几年之内实现此前不敢想的飞跃。
就是这么一帮满怀爱的“倔”人用最笨拙、最坚毅的方式为中国电影工业铺路。 |
|
郭导的第一部纪录长片,中秋节在电影院看如何炸月亮,是不是很大胆! |
|
第一直观感受就是流浪地球这个项目的体量实在大到有点夸张,不仅电影里就屡屡能看到剧组陷入无法按照前期时间安排表完整走完,只能紧张地后赶这样濒临失控的窘况,连纪录片本身,都能明显感受到是在有限时长里塞了尽可能多的内容,把原本很多时长应该会更长但更即时的现场记录摘掉了,转而用回顾式的采访来快速交代信息和串联片段,最终整个片子和正片一样信息量很满。但哪怕是这样,还是能感觉到纪录片团队有些分身乏术,镜头之外明显还有很多剧组的心血没能被展示,只堪堪呈现了一部分部门的一部分努力就已经足够丰满。不得不惊叹于这些理想主义者在这件事上爆发出的强大信念,他们不放过一点细节的认真态度的确耀眼得动人,不过也不应该忽视的是片子最后视效师的那句「几十小时随时待命」,这似乎本该是前期就考虑在内的重要需求,下部理应有所改善。 |
|
郭导在影片一开头的气氛没掌握好,影片一开始的兴奋点挑高得过了,感觉很装叉。前十分钟我差点没坚持住。后来看到中间部分的时候就渐入佳境,感觉很不错了。看到结尾深感郭帆导演和制片方,整个剧组的不容易,也由此感到中国的电影工业其实真正距离世界前列还差得远。在《流浪地球》的拍摄中有太多太多的第一次和首创,都要用热情和硬着头皮往前冲才能搞定,这在成熟的电影工业行业里是不该发生的。
所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和郭凡,郭思文等等众多为了科幻电影付出太多的电影人的成绩是中国电影行业和科幻电影的一个里程碑。
希望科幻电影能成为处在下滑状态电影市场的一个另类,能一直吸引观众,可以坚持自己,能做出越来越多的好作品。 |
|
看个纪录片都能感觉到看电影的激动,代入感很强,郭帆团队太强大了,期待小破球3。 |
|
当时听说要把幕后纪录片上院线还是有点震惊的,担心能撑起来一部片子吗?看完之后完全被震撼到了,内容丰富到爆炸。不管是不是流浪地球的粉丝,只要你对电影和电影幕后感兴趣,都强烈推荐! |
|
拍摄时的一声声唉就为了结束时的一声“爱”。100分钟正好一节课的时间,这部纪录片就如一节影视制作导学课一般。开头和结尾部分回顾了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水准。在这里,没有明星的光环,影片的焦点不再仅仅集中在某一个个体身上。它展示了整个制作团队的协作与配合,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制作,每一个部门和团队都是这个伟大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制作团队的热情和坚持令人感动。它不仅展现了电影工业的进步,也体现了电影人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不懈追求。 |
|
电影工业如何运转 |
|
机核点映场,“看看周围吧,这里就是造梦的地方。”,向这些创造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们,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这几个字添砖加瓦的每一位同志们致敬,科幻作品以未来贯穿历史,而电影工业化的脚步以现在趟出了未来;在大荧幕上看到机核的标还是很兴奋的,同无数朋友一样催更许久看到制作如此之好的纪录片只觉得:这事就得他们来,流浪地球牛逼,机核牛逼。 |
|
内容是其次的,主要是想随点 |
|
「整个国家的改变科幻小说都可以帮忙。」
「拍它的一定得是小时候对科幻电影感兴趣的小孩。」
「我们营造的世界是科幻的,但希望它更真实。」
「科幻片得是未来的历史。」
「想象力很重要,因为想象力,我们可以仰望星空,我们可以想象中国的科幻电影。」
「你为什么拍电影?因为爱。」 |
|
真正的电影工业,好像在看泰坦尼克电影的纪录片。 |
|
不管喜不喜欢流浪2,这部纪录片都十分值得一看,可以一窥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水平,在这里没有明星光环,电影的聚光灯不再独属于某一个个体,这就是一起做一件伟大事情的意义所在,此外,GCORES这会也算出息了[强][强][强] |
|
太爱郭帆了 |
|
像大学要毕业就必须写毕业论文 基本一个记忆点都无 |
|
2024.09.16 真诚,认真,有能力,有资源,有凝聚力,缺一不可 |
|
在物质世界构筑梦幻之境,并不比制造其他任何事物简单。这部纪录片很好的呈现了一部真正工业化时代的重工业的科幻电影,是如何实现。真的太棒了!不枉我跨越半个重庆主城,去追寻寥寥无几的排片,nice~ |
|
流浪地球2的幕后故事,跟电影一样好看,从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到流浪地球2的制作过程,既有主创团队的工作状态,也有每一个岗位上普通的工作人员的努力,既有熟知的网络热搜(专门招人记录错误,达叔,以及预告片播出后的修改),也有没有公布的幕后故事,对每一个细节近乎疯魔的把控,见证着一群理想主义者到完美主义者的转变,这背后少不了管理制度,技术设备等工业化流程,还有2000多工作人员的努力,无缝衔接小破球3;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从小看科幻片长大的人投身到科幻片的制作中,以及流浪地球的小观众也因此受到影响,从此种下一颗种子,也让造梦的道路铺得更远了一点,这也让一部电影有了更具象的意义。8 |
|
Panda的2024年度华语电影:1月→《年会不能停》《涉过愤怒的海》…2月→《目中无人2》《无负今日》…3月→《周处除三害》…4月→《老狐狸》…5月→《富都青年》《第二十条》《飞驰人生2》《银河写手》《永安镇故事集》《我们一起摇太阳》《小晓》…8月→《走走停停》《九龙城寨之围城》《谈判专家》《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雪豹》《填词L》…9月→《乘船而去》《从21世纪安全撤离》《但愿人长久》…10月《白日之下》《年少日记》…11月→《雪豹和她的朋友们》…12月→《出走的决心》《好东西》《里斯本丸沉没》《破地狱》《抓娃娃》《刺猬》《白蛇:浮生》《从今以后》《来福大酒店》《画江湖之天罡》《再会长江》《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特别提及:新旧上海、都市风光、平衡、你在想什么、好死不如赖活着、三姊妹、黑太阳731、最想念的季节… |
|
勇气与爱的战歌与赞歌,每次看完这种幕后纪录片,就觉得人吧,活着真有需要使命感… |
|
两个半月拍完太空电梯戏,堪比封神神兽在森林里追姬发追了几个月 |
|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回忆起了看《流浪地球2》时的种种感动,虽然它讲述的是这种“感动制造”背后的“辛苦”。很平稳的叙事,从工业化的探索到后期为了完成的无限挑战,情绪逐渐攀升,最终从“制造”抵达了“流浪地球”本身。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对这部纪录片的感觉,那就是,它让我想重温电影了。这次会看到全新的流浪地球吧。 |
|
五颗星给流浪地球这个疯子团队。
拍摄故事在过去一年里看过不少,但还是有很多超乎想象的对细节的把控。最让我震惊的是他们竟然真的造了一架(大概只缺发动机的)飞机出来再毁掉……
纪录片比文字更能直观感受到热爱的力量和冲破屏幕的信念感,无数次感慨这样的团队如果不能拿出好作品取得成功真是没天理。
首映场影迷含量超高,于是在导演吐槽泰坦部分有了神奇的打破第四面墙的体验。好玩。 |
|
上价值上的也太多了,跟正片一样让人觉得过于自我感动了。好笑的地方是,孔大山每次出现的时候表情都像是在说;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
幕后纪录片,虽然一直在说搞工业化,展示的部分还是不够多吧,那么多重工企业的赞助真的很好奇。另外要骂一下发行策略,上院线根本没有排片还拖了挺长时间,搞得我干着急半个月,最后等了上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