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时代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胞,能做的就是加固自己的记忆,然后传递。 |
|
“朋友告诉我,父亲的病房会有阳光照进来,于我那里有过希望,但现在是一片废墟。我要做的不是把废墟抹平铲净,而是把它保存下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然后在它旁边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土地。——敖慕麟” |
|
我是坐在金银潭医院里利用采访间隙看完这个纪录片的,真的很有感触。一边是影像记录下来的当时我没接触过的生死,一边是在我面前有血有肉的亲历者们。对自己不得不提问让他们回忆往事感到抱歉,那段经历对他们来说讲一次就是揭一次伤疤,真的很抱歉。 |
|
说了一些可以说的。 |
|
作为纪录片的话其实一般般,但这个时间地点拍这个题材,还是要加感情分的 |
|
所有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现实生活却不是故事。 |
|
没有更好的渠道了解真相的我们,仍旧对疫情本身停留在一种片面了解的状态。动人的叙述是真实,情感也是真实。他们只是无数受害者的缩影而已,看不到任何追责性的反思,这样还是远远不够。 |
|
每个患者的底色都填满了孤独。泪水止不住流,相比之下那些赶工的抗疫剧真的都是耻辱。 |
|
全民抗疫只有纪录片才能更真实的反映,抗疫电视剧不太能打动到我。 |
|
这是一个真正红区里的纪实,就冲这一点绝对值得五星。要细揪拍摄手法故事内容差强人意吧。可是当4月4号哀悼时,那个失去父母奶奶的出租车司机大哥一个人站在江边,那种痛是可以穿越屏幕直击心灵的。真实的金银潭,真实的武汉,穿越生死。不会忘记 |
|
最凄惨的农历新年;最无畏的白衣天使;最坚毅的病患;最美的互望;最有说服力的可口可乐广告;最勇敢的摄制组。不会忘,不能忘。 |
|
真实且有意义的纪录。感谢所有医生。 |
|
画面里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一直阻挡自己去共情,遗体捐赠这件事光芒万丈~~ |
|
经历过元旦的惊诧,归家时在武昌火车站的谨慎,封城时的草木皆兵,返汉时的小心翼翼,结伴去成都时因为来自武汉的格外关注,一切好像都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愿平安。 |
|
湖北卫视与B站联合出品,拍摄了金银潭医院两个遗体捐献家庭——凤凰卫视记者敖慕祥和他的父亲、爸爸妈妈奶奶都去世的出租车司机李超,金银潭医院24个上了ECMO最终生还的4个当中的两个人,还有一个女儿出生后立刻被确诊病危直到最终康复的同济医学院王护士家庭,从五个家庭的故事看九个月前武汉人的悲欢离合,从2019年12月27日,金银潭医院接收同济医学院转院过来的6名不明肺炎患者的故事开始,以张定宇院长在武汉高铁站送别援鄂医生团队时说出“你们都是超人”结束。本片是今年以来记录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和它的英雄人民最催人泪下,意义深远的一部纪录片,B站可看,强力推荐! |
|
在看过的所有记录疫情的各种纪录片里,这是唯一一部我打开看了还不到10分钟就想哭的,有一种把人瞬间拽回到几个月前的那种力量。作为一部专题纪录片来说,几乎已经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了,文案也好。不能忘,不会忘,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
|
哎 |
|
真的是从头哭到尾。希望时间快点过去,同时又希望时间走慢点。 |
|
搞错了,看的是这个,还可可的。 |
|
年末再看年初这仍未休止的劫难,还是会立马重返最恐慌的时段。也许任何时候看都是找虐,影像把活生生的人残酷地推到面前,催动片刻亲近,然后迅速宣判生死,越无常,越无望,又偏偏要在当中提炼希望。在这些人事背后,宽阔的疆域只能凭靠想象,那种明显的分寸感是纪录片品质向上跨越的阻力,但是,一个个不得不伟大起来的凡人,仍旧叫人内心饮泣。谁能招架得住突然袭来的生死两茫茫?记住这些事与这些人,也要记住纪录片无法触及的真正根源与丑恶面孔。 |
|
80天只是拉开了序幕 |
|
用真情的温度去打动人,用影像的力量去吸引人,在生死离别之际感受到疫情对每个个体的影响,直击观众的心灵,影片的节奏拿捏的非常到位,充满着紧张感。旁白的使用恰到好处。聚焦“风雨飘摇中”的金银潭医院,不煽情,不造作,纪录片作者给一线医护人员最好的礼物。 |
|
电视剧《在一起》里显露编造痕迹的煽情终究还是没能煽落我的眼泪,而纪录片《金银潭实拍80天》某些只是普通真实的画面直接令我湿了眼眶,部分段落甚至让我看到抽泣:“……她在车上还说,她说我好想活下来。” “我呢就是希望,我们这场疫情可以早点好起来。我们能早点一起能一家团聚。然后呢?可以把这次生日补上吗?……” —— 彭博:医生还建议我去…看心理医生嘛。他说这个创伤综合征,根本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也分不清这是梦还是现实。……一个噩梦啊,它可以反复出现,就一模一样,就跟放电影一样的……各种死,什么冷冻,火化,气化,全部都是这些东西。反正就是它都是生死的事情,就像那个《盗梦空间》,真的是梦中梦…就是一层一层的梦。就是梦到这里,我能不能让我死了算了,不想再做这个梦了。……我的天呐,一直到我醒来,我真觉得解脱了。 |
|
我真的很讨厌很多纪录片的背景音乐故意煽情,故意渲染悲伤气氛。本质上,是很悲惨,可事实上不能被悲惨或者同情这种上头的情绪覆盖,这种时候,你我都知道,理性思考比什么都重要。 |
|
中间几度湿了眼眶,在终将成为历史转捩点的大灾难面前,最让人动容的依然是家人的生离死别。希望更多别的国家的人看到。 |
|
永远都是那句话:本来可以避免这么惨痛。向所有的个体致敬!医生!患者!以及那些连冰冷的数字里都没有他们的逝去的人们!被拍的这几组家庭属于不幸中的“万幸”的了,太多挣扎在医院外面的人怎么不去拍!lwl医生怎么不去拍!我们不要忘!不会忘!不能忘! |
|
真实的力量 |
|
整整五年了,恍如隔世,一切似乎都已过去,一切似乎仍未走远,那些与恶魔抗争的天使们,那些被埋在春天的冤魂,那些荒诞残酷的事件,那些没有答案的困惑,那些劫后余生的普通人……千言万语,唯有默默垂泪,从此武汉成为伤城,铭记不忘,祈祷历史不再重演。 |
|
哭死了 |
|
人类的另一面 |
|
都快忘了那个时候的惨烈 |
|
中国疫情影像都极大的相似,记录小人物,已成为主流趋势的手段。隐去大背景,留下小个体们的相互取暖,普通人的小故事代替宏大叙事,成为新时代的宣言。面对真实、饱满的个体,情绪被牵引,而反思被掩盖,单纯的共情在大叙事下难以长存,不忘记很艰难,而淡忘是常态。 |
|
纪录下2020年的这一切,不真实又太真实,献给英雄城市英雄人民 |
|
看过的也是个人目前最为中意的讲述疫情的纪录片。不可否认影片是在煽情,但并不刻意,而是将摄影机朝向普通人,以大量普通人的故事与真实的情感流露所唤起的感动。 |
|
果然最真实的才是最动人,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很轻易就能产生共情,几次泪目。这样的真实纪录片,比多少明星来还原,或者多么cctv高大上纪录片都可贵百倍千倍。 |
|
许多年后,说起那段时间的恐惧和绝望,就像父辈说起自己经历过的饥荒一样,遥远且不真实 |
|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
|
泪目 特别是王枫娇夫妇 尽管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样周到及时的救治 今天不是人人都可以视频通话和送日用品 尽管不是人人都有床位 但眼泪 牵绊是很多家庭真实的缩影。愿我们都能健康的活着 爱的人都在身边。 |
|
最前线的素材固然难得而令人敬佩,虽然只是用最理所应当的方式进行组织;更难得是是展现了传染病医院的运作方式,进行了一些科普。比较诟病的是对前期的混乱完全一笔带过,甚至有些地方为此打了乱时间线。 |
|
【208/300】想好好抱抱武汉,也祝福王辰郑霞李群们好人一生平安 |
|
相对真实,比那个近期的同题材电视剧好多了。对这些医务工作者,用以生命般的致敬也不为过。 |
|
医患双方的故事,都成了2020最难忘的社会记忆。捐出亡者的家庭真的很了不起,令人钦佩感动。帮助中国的医生们更好的研究了解病毒的更多方面。 |
|
真实的最动容。希望世界上的病痛灾难少一些 |
|
医院是最考验人性的地方,也是最考验系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在突如其来的大型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医院的特殊地位尤为凸显。从每一位医护人员到每一位病患,他们的故事是每一个医院疫情期间的缩影。另外,对于这种真实的历史事件,看纪录片永远比电视剧更有冲击力,也更接近真相。【哔哩哔哩】 |
|
最感动一处,武汉成了一座空城,市民们接力齐喊 武汉加油,鼻子一下子就酸了。人物之间的情感方面,倒没怎么感动到我,很奇怪。 |
|
谢谢 |
|
好好生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
可能只是关于年初那场疫情一个微小的侧面,却最是共情的那一面。隔着医院窗户的凝望和隔着墓碑与生死的凝望其实也是分外相似。 |
|
每个平凡的日常,都是来之不易的奇迹。 |
|
家人分开进各个医院后,见不到,最后一面也没见到/病毒侵入的不止是肺 |